欢迎浏览环疆资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
政策性收储兜底秋粮收购
来源:经济日报   时间:2025年10月23日 14:47:42  浏览:74次

今年秋收遭遇连续阴雨天气,给秋粮收购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粮食能否卖上好价钱,一年辛勤耕耘能否获得应有回报,成为种粮农民心头牵挂。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政策性收储托底作用,支持市场化主体加大收购力度,切实保障农民收益。这一“政府托底、市场激活”的双轮驱动模式,为秋粮收购注入信心和底气。

从近年来粮食收购结构看,市场化收购占比超过九成,已成为粮食购销主力军,政策性收购占比不足一成,这是我国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市场化收购为主、政策性收储为辅的收储格局,市场化收购有效发挥了畅流通、增活力的作用,政策性收储有效发挥了稳预期、兜底线的作用,二者协同配合、互为补充,共同构建起一个兼具韧性与效率的粮食收购生态系统。实践证明,我国采取的“市场化收购+政策性收储”,是符合国情粮情的一项制度安排,应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

政策性收储对稳定农民预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提前公布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设立明确的价格底线,上不封顶。这一“价格锚”有效稳定了农民的心理预期,只要是符合质量标准的粮食,行情再不好,也能以最低收购价卖掉,从根本上解除了“种粮亏本”的后顾之忧。有了这个保底预期,农民就敢于进行长期投入和生产规划,购买优质的种子、化肥、农药,投入更多人力开展粮食生产。试想,如果没有政策性收购,在丰收年份,粮价可能出现恐慌性暴跌,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导致下一年度粮食种植面积锐减,进而引发粮价暴涨。这种剧烈的“蛛网效应”会对整个产业链造成巨大冲击。

政策性收购具有稳定市场预期、弥补市场失灵、平滑周期波动的重要功能。国家公布最低收购价政策,启动政策性收购后,所有市场化主体会根据这个政策信号作长期的采购、生产和销售计划,有助于形成稳定、一致的市场预期,避免因恐慌或投机导致市场剧烈波动。新粮集中上市期间,若市场价格跌破最低收购价,国家及时启动托市收购,能够有效遏制市场看空情绪,防止因短期供给过剩引发“踩踏式”卖粮,避免恐慌情绪蔓延。这种精准适度的宏观调控,既弥补了市场机制自身的不足,又为粮食产业链各环节创造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体现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政策性收购是调节市场粮食供求的重要手段。粮食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我国有14亿多人口,如果粮食供给完全依赖市场和国际环境,一旦出现极端天气、地缘政治冲突或贸易中断,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系统性风险。国家通过政策性收储,在当前粮食供给过剩时,吸纳余粮,充实国家调控资源;在粮食供给短缺时,有序投放政策性粮食,稳定市场价格。一“吞”一“吐”之间,熨平市场波动,使粮食供需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筑牢了国家粮食安全的防线。

政策性收储虽然量小,但以其更加精准、高效的调控方式,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的底线。当前各地各部门在大力推进市场化收购的同时,应精心组织好政策性收储,合理把握储备收购与轮换节奏,精准运用调控工具箱,用政府“有形之手”确保秋粮颗粒归仓,安稳种粮农民的心,也守护好大国粮仓的分量。

免责声明:环疆资讯网根据部分地区、市、县、镇以及娱乐、体育等官方媒体机构发表的资讯进行整合发布。除来源为“商讯”、“网友投稿”、“互联网”为商业资讯或个人投稿,不能代表环疆资讯网观点。 Huanjiang Information Network integrates and releases information published by official media organizations such as entertainment and sports in some regions, cities, counties, towns, etc. Except that the source is "Business News", "Netizens' contribution", and "Internet" is business information or personal contribution, it can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Huanjiang Information Network.
责任编辑:王乐
相关资讯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924424755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